Search

時間不曾等待過任何事物,離開太魯那斯駐在所時的最後一眼,仍像昨日般清晰,光陰卻又轉瞬流轉了近兩年。每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時間不曾等待過任何事物,離開太魯那斯駐在所時的最後一眼,仍像昨日般清晰,光陰卻又轉瞬流轉了近兩年。每一次到了歷史現場,總是覺得已全方位拍攝、紀錄了所該紀錄、想記錄的影像,然而卻一次次在整理照片的過程中,感嘆為什麼不再多拍一點。

隨著山林開放、八通關解禁,太魯那斯駐在所也逐漸為人所知,有更多的朋友陸續傳來它被那棵倒塌的松木所壓、岌岌可危的照片,兩年來終於凝聚出一股不可忽視的輿論,讓玉山國家公園動了起來,準備在明年初聘請專業的樹藝團隊深入古道,將危及駐在所的那棵枯木安全移除。

這是一個極度精細的工程,只要稍有不慎,移動倒木的過程中有任何疏漏,將直接壓垮駐在所左翼,讓這棟八通關古道僅存唯二的原汁原味駐在所建物走入歷史,終結在2021。我由衷感謝所有促成這件事、在背後努力的眾人們,以及終於願意扛起責任的玉山國家公園,和民間協力一起保存這難能可貴的歷史遺跡。

然而,就算太魯那斯與華巴諾駐在所是如此珍貴,就算國家公園終於肯正視其存亡危機,它們依然是附帶在整個八通關史蹟保存區裡,沒有個別文資身份的「山中廢墟」,目前仍沒有看到任何經費或計畫,對這兩棟碩果僅存的原始駐在所建物進行永久保存。

因此,就算移除倒木解除了短期危機,這兩座駐在所遺址在嚴酷的大自然中依然日復一日的朽壞老去,來日無多。如果說這樣撐過百年歷史的建築物不夠有價值、見證了日本人是如何壓迫布農族、最後促使他們集體離鄉背井到平地居住的木造建築物不夠有價值,那麼,我們的國家公園,究竟還想守護什麼東西呢?

我想,這是在順利移除倒木後,玉山國家公園必須思考的下一步。
或許,待文化部了解其特殊性後,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想法,也說不定。

---

從駐在所右後方的角度看去,可以看見非常完整的屋頂結構,外層鋪設鐵皮浪板。這時會看見主建物屋頂側面有一個三角形的構造,那是「入母屋造(歇山式)」形式的屋頂,所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「山花」。這種工法源於中國後傳入亞洲各國,很常在各式中、日老房子上看到。

花了近百年融入自然的駐在所,在蕨類與松蘿的妝點下,成為了台灣山中最獨一無二的人文之美與族群記憶。

#八通關訪太魯那斯・太魯那斯駐在所屋後視角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地平線上三公里,雪羊視界。 從不同的角度,看見台灣,看見世界。
View all posts